工業 指從事自然資源的開采,對采掘品和農產品進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質生產部門。具體包括:(1)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如采礦、曬鹽等(但不包括禽獸捕獵和水產捕撈);(2)對農副產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糧油加工、食品加工、繅絲、紡織、制革等;(3)對采掘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煉鐵、煉鋼、化工生產、石油加工、機器制造、木材加工等,以及電力、自來水、煤氣的生產和供應等;(4)對工業品的修理、翻新,如機器設備的修理、交通運輸工具(如汽車)的修理等。
工業統計調查單位為獨立核算法人工業企業。
獨立核算法人工業企業指從事工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獨立核算法人工業企業應同時具備以下條件:①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能夠承擔民事責任;②獨立擁有和使用資產,承擔負債,有權與其他單位簽訂合同;③獨立核算盈虧,并能夠編制資產負債表。
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 指國有企業加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企業(即原全民所有制工業或國營工業)指企業全部資產歸國家所有,并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登記注冊的非公司制的經濟組織。包括國有企業、國有獨資公司和國有聯營企業。1957年以前的公私合營和私營工業,后均改造為國營工業,1992年改為國有工業,這部分工業的資料不單獨分列時,均包括在國有企業內。國有控股企業是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的企業進行的“國有控股”分類。它是指這些企業的全部資產中國有資產(股份)相對其他所有者中的任何一個所有者占資(股)最多的企業。該分組反映了國有經濟控股情況。
本篇涉及的其他企業登記注冊類型的解釋詳見綜合篇。
輕工業 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業。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為兩大類:(1)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直接或間接以農產品為基本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食品制造、飲料制造、煙草加工、紡織、縫紉、皮革和毛皮制作、造紙以及印刷等工業;(2)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文教體育用品、化學藥品制造、合成纖維制造、日用化學制品、日用玻璃制品、日用金屬制品、手工工具制造、醫療器械制造、文化和辦公用機械制造等工業。
重工業 指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按其生產性質和產品用途,可以分為下列三類:(1)采掘(伐)工業,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包括石油開采、煤炭開采、金屬礦開采、非金屬礦開采等工業;(2)原材料工業,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包括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業;(3)加工工業,是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制造的工業。包括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機械設備制造工業、金屬結構、水泥制品等工業,以及為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藥等工業。
根據上述劃分原則,修理業中以重工業產品為修理作業對象的劃為重工業,反之劃為輕工業。
資產總計 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資產一般按流動性分為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其中流動資產可分為貨幣資金、交易性金融資產、應收票據、應收賬款、預付款項、其他應收款、存貨等;非流動資產可分為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其他非流動資產等。根據會計“資產負債表”中“資產總計”項目的期末余額數填報。
流動資產合計 資產滿足以下條件之一應歸為流動資產:(1)預計在一個正常營業周期中變現、出售或耗用,主要包括存貨、應收賬款等;(2)主要為交易目的而持有;(3)預計在資產負債表日起一年內(含一年)變現;(4)自資產負債日起一年內,交換其他資產或清償負債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包括貨幣資金、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存貨等項目。根據會計“資產負債表”中“流動資產合計”項目的期末余額數填報。
固定資產原價 指固定資產的成本,包括企業在購置、自行建造、安裝、改建、擴建、技術改造某項固定資產時所發生的全部支出總額。根據會計“固定資產”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額填報。
累計折舊 指企業在報告期末提取的歷年固定資產折舊累計數。根據會計“累計折舊”科目的期末貸方余額填報。
負債合計 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負債一般按償還期長短分為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根據會計“資產負債表”中“負債合計”項目的期末余額數填報。
流動負債合計 負債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的應歸為流動負債:(1)預計在一個正常營業周期中清償;(2)主要為交易目的而持有;(3)自資產負債表日起一年內到期應予清償;(4)企業無權自主地將清償推遲至資產負債表日后一年以上。包括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應付職工薪酬、應交稅費等項目。根據會計“資產負債表”中“流動負債合計”項目的期末余額數填報。
所有者權益合計 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權益。公司的所有者權益又稱股東權益。包括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等。根據會計“資產負債表”中“所有者權益合計”項目的期末余額數填報。
主營業務收入 指企業確認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主營業務的收入。根據會計“主營業務收入”科目的期末貸方余額填報。
主營業務成本 指企業經營主要業務所發生的成本總額。根據會計“主營業務成本”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額填報。
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指企業經營主要業務應負擔的營業稅、消費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等。根據會計“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額填報。
利潤總額 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是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種收入扣除各種耗費后的盈余,反映企業在報告期內實現的盈虧總額。根據會計“利潤表”中“利潤總額”項目的本期金額數填報。
應交增值稅 指企業按稅法規定,從事貨物銷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等增加貨物價值的活動本期應交納的稅金。計算公式為:
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進項稅額-進項稅額轉出)-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減免稅款+出口退稅
進項稅額指企業在報告期內購入貨物或接受應稅勞務而支付的、準予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增值稅額。
銷項稅額指企業在報告期內銷售貨物或提供應稅勞務應收取的增值稅額。
總資產貢獻率 反映企業全部資產的獲利能力,是企業經營業績和管理水平的集中體現,是評價和考核企業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計算公式為:
公式中:稅金總額為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與應交增值稅之和;平均資產總額為期初期末資產之和的算術平均值。
資產負債率 該指標既反映企業經營風險的大小,也反映企業利用債權人提供的資金從事經營活動的能力。計算公式為:
資產與負債均為報告期期末數。
流動資產周轉次數 指一定時期內流動資產完成的周轉次數,反映投入工業企業流動資金的周轉速度。計算公式為:
公式中:全部流動資產平均余額為期初和期末的流動資產之和的算術平均值。
成本費用利潤率 反映企業投入的生產成本及費用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反映企業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經濟效益。計算公式為:
公式中:成本費用總額為主營業務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之和。
產品銷售率 該指標反映工業產品已實現銷售的程度,是分析工業產銷銜接情況,研究工業產品滿足社會需求的指標。計算公式為: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